我国燃气企业激烈角逐二三线城市
2019-09-26
“中国‘十二五’开局之年,清洁能源发展到了一个高峰期。中国天然气的利用将奔着3千亿立方米发展。即便是这样一个指标,我还是觉得相当保守。”新奥能源CEO张叶生告诉记者。他的乐观,只是天然气市场的预期利好的一个缩影。 
    在国家政策利好的带动下,天然气的发展在未来时间内将迎来“井喷期”。同时,我国燃气企业激烈角逐的第二轮战场将聚焦二三线城市。 
    不过,竞争在延长企业****期的同时,也倒逼燃气企业放弃跑马圈地抢片扩张的模式,促使其调整自身结构由单一燃气供应商向服务商转型。 
    市场预期乐观 
    天然气的发展,似乎再度被推入了快车道。 
    近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正式颁布实施,对优化能源结构提出了新目标,天然气的使用比例由4%提升到8%,预计到2015年我国天然气消费目标总量将达到2600亿立方米。 
    相关企业已经开始闻风而动。“我们未来的目标也是希望在2015年销售的天然气能达到150亿立方米,到2020年能达到300亿立方米的销售量。”新奥能源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王玉锁告诉记者。 
    据悉,2011年第一季度新奥的天然气销量为16亿立方米,而全年的目标为50亿立方米。这意味着,新奥要在“十二五”末将让天然气销量翻3倍。 
    这个市场能否支持企业的快速扩张?中国城市燃气协会理事长王天锡介绍,预计2015年,需求量达1600亿立方米,届时国内能提供1200亿立方米,缺口达400亿立方米;到2020年国内需求缺口可能要达到800亿立方米。 
    市场空间给予了企业充分的信心。新奥能源CEO张叶生告诉记者:“现在全国90个城市,气化率才刚刚达35%,合理的城市气化率是70%,目前老百姓已接受了天然气这种能源,我相信天然气的发展速度会非常快。” 

    中国燃气总裁刘明辉也表示:“天然气在中国市场的渗透率仍低,加上需求日益增加及气价上调,未来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竞争压缩利润 
    不过,天然气市场的竞争早已硝烟四起。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国内天然气上游开采及中游远距离管线输送被中石油、中海油和中石化这三大巨头垄断,以中石油为代表的央企不断在向下游延伸;下游供应则出现长春燃气、深圳燃气等区域燃气企业固守一隅的局面。此外,新奥能源、中国燃气、华润燃气、港华燃气和昆仑燃气等5大公司及若干中型燃气企业,也无不激烈争夺全国市场。 
    “全国的天然气市场开始进入第二轮整合过程。大的市场格局基本确定,燃气企业开始进入二三线城市的角逐。”张叶生承认,目前新奥在90个城市都拥有经营权,现在向新市场的二三线城市推进,则会遭遇一些竞争。 
    昆仑天然气利用有限公司一位负责人则干脆表示:“城市燃气的市场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不仅是二三线城市,四五线城市都在抢着进。” 
    深圳燃气公司董事长包德元也认为,在一线城市继续拓展天然气市场是不可能的事,“未来公司将把业务放在三线城市。” 
    上述业内人士对此感触颇深。他告诉记者,在2000年左右政府就开始主动引导投资,请燃气运营商来为城市燃气进行规划、发展及投资;但市场竞争激烈以后,地方政府已经把城市燃气的经营权进行招标。“这导致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一路上涨,比如现在行业内出现了市场价值是账面价值5倍的案例。” 
    “一般而言,燃气经营权的****周期是10~15年,而经营权是30年。”张叶生告诉记者。 

    毫无疑问,激烈的竞争会延长企业的****期。天然气企业必须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是继续跑马圈地抢片扩张,还是调整自身结构重新找寻新的商业模式? 

转型的挑战 

    据了解,在天然气开采业中,民营企业的数量虽然较少,但近年来却呈超高速增长。上游供给能力的不断扩大、终端城市的大力支持及公用事业民营化进程的加快,使一些民企纷纷进入天然气产业。 
    不过,随着近些年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客户对天然气企业单一的供气需求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王天锡表示,燃气企业要改变固有的单一理念,要在价值链上扩充能力。“要从节能减排的高度,为用户提供能源规划、节能诊断、节能设计、节能改造和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服务。” 
    张叶生也认为:“燃气企业不能再仅仅向用户提供能源资源和产品。而应该依托系统能效理论和泛能网技术优势,向地方政府及不同类型工商业客户提供一揽子清洁能源整体解决方案。” 
    不过,对大部分民营燃气企业来讲,摆在眼前*大的担忧是来自对上游的过分依赖。 
    “新奥公司用的气90%来自三大油(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这个比例对于全国其他下游燃气企业来讲都差不多。”这种依赖使得下游企业的毛利润易受上游价格波动的影响。张叶生认为,“价格还是要根据市场的供需来定。” 
    上述昆仑天然气利用有限公司的人士告诉记者:“由于现在竞争激烈,三大油都在抢占市场铺设渠道,获得经营权的企业就拥有能源价格上涨的定价权。而下游企业没有气源,只能被动接收。” 
    他认为,这种依赖已经成为很多燃气企业发展的*大壁垒,因为“油气的进口权牢牢掌握在三大油手中,自己还是不能自建码头,没有资源,只能完全向别人‘要’”。 
    据悉,政府曾在2006年“非公经济36”条中鼓励过民间投资直接进入石油天然气上游产业,但是一直没有详细的政策出台。“民企除了尽*大可能与上游‘三大油’接触获取更多资源外,就是期望相关政策早点出台。”张叶生对记者如此表示。

来源:2011 年 6 月 28 日  博燃网